石鼓(Shi-ku,Stone Drum),又称陈仓石鼓,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遗物,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,大秦帝国的“东方红”。其被康有为誉为“中华第一古物”。公元627年发现于凤翔府陈仓境内的陈仓山(今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)。 石鼓共十只,高二尺,直径一尺多,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(实为碣状),十个花岗岩材质的石鼓每个重约一吨,在每个石鼓上面都镌刻 “石鼓文”(大篆),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,故又称它为 《猎碣》 。 石鼓在唐代扬名后即遇“安史之乱”,随后多次丢失、找回。石鼓上原刻有718个字,但历经千年、辗转避祸,所载文字逐日消亡,北宋欧阳修录时存465字,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462字,现仅存327字,其中马荐鼓文字全部灭失。 石鼓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,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,乃篆书之祖。自明清以来,一字抵万金,创下中国文物史上的奇迹。 韩愈著有《石鼓歌》,其真品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,而石鼓发现地宝鸡有中华石鼓园、石鼓阁。
鼓形的石塊。
周秦時的刻石。有十個,形圓,底大似墩,上刻有籀文。
载请注明:转载自词典网 [https://www.ziciwang.com/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