鲁宣公二年(公元前607), 赵盾(谥号“宣”,后世通称赵宣子,晋国正卿)在首阳山(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)打猎,住在翳桑。他看见一人 面黄肌瘦,就去询问他的病情。那人说:“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。”赵宣子就将食物送给他吃,可他却留下一半。赵宣子问他为什么,他说:“我离家已三年了,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还活着。现在离家很近,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。”赵宣子让他把食物吃完,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。后来,晋灵公(春秋时代著名昏君)想杀赵宣子,在搏斗中有一名武士突然反过来抵挡晋灵公的手下,使赵宣子得以脱险。赵宣子问他为何这样做,他回答说:“我就是在 翳桑的那个 饿汉。”赵宣子再问他的姓名和家居时,他不告而退。原来那名病汉武士,名叫 灵辄,是春秋时代著名的 侠士之一。这个知恩图报的故事后来成为 典故,杜甫在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》诗中就引用了它:“常拟报一饭,况怀辞 大臣。”
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载: 灵辄 饥困于 翳桑 时,受食于 赵盾 , 盾 并以箪食与肉遗其母。后 辄 为 晋灵公 甲士, 灵公 伏甲欲杀 盾 , 辄 倒戈相救。 盾 问其故,曰:“ 翳桑 之饿人也。”遂自逃去。后遂成为有恩不忘报的文学典型。《乐府诗集·相和歌辞十一·瑟调曲一》:“惭无 灵輒 ,以报 赵宣 。” 元 关汉卿 《合汗衫》第一折:“你则学那 灵輒 般报恩,休学那 庞涓 般雪恨。”
载请注明:转载自词典网 [https://www.ziciwang.com/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