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已出嫁的妇女,其父虽死,犹当为其宗子服疏衰不杖一年的丧服,表明她不自绝于自己娘家的宗族。《仪礼.丧服》:“妇人虽有外,必有归宗。”郑玄注:“归宗者,父虽卒犹自归宗,其为父后持重者(指宗子)不自绝于其族类也。” 2、妇女在夫亡无子或离异的情况下,回母家。《后汉书.列女传.董祀妻》:“陈留董祀妻者,同郡蔡邕之女也,名琰,字文姬......适河东卫仲道。夫亡无子,归宁于家。”《元典章.户部四.舅姑得嫁男妇》:“至元二十八年钦奉圣旨一款,妇人夫亡服阕自愿守制归宗者,听。舅姑不得改嫁。” 3、随母改嫁之子回归生父宗族,恢复原姓氏。《宋史.范仲淹传》:“仲淹二岁而孤,母更适长山朱氏,从其姓,名说。少有志操,既长,知其世家,乃感泣辞母去,之应天府,依戚同文学。昼夜不息,冬月惫甚,以水沃面;食不给,至以糜粥继之,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。举进士第,为广德军司理参军,迎其母归养。改集庆军节度推官,始还姓,更其名。”《清会典.吏部》:“凡吏员出身者,归宗、复姓、改籍,皆禁。”
(1).古代谓出嫁妇女,父母虽亡,也得回家省问,以示不绝于宗族。《仪礼·丧服》:“妇人虽在外,必有归宗。” 郑玄 注:“父虽卒,犹自归宗……不自絶於其族类也。”
(2).古时已出嫁的妇女因夫死而回到娘家,或年限女婿(招女婿的一种)回至本家。《诗·邶风·燕燕》“之子于归,远送于野” 毛 传:“归,归宗也。” 唐 韩愈 《卢君墓志铭》:“母夫人既终,育幼弟与归宗之妹,经营勤甚,未暇进仕也。” 元 无名氏 《冤家债主》第三折:“我无儿不使妇,你两个可也有爷和娘在家裡,不如收拾了一房一卧,各自归宗去罢。”《元典章·户部三·籍册》:“﹝年限女婿﹞归宗与父兄同家住坐。”
(3).出嗣异姓别支或流落在外的人,还归本宗。《新唐书·许王素节传》:“因詔外继嗣王者皆归宗。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二:“﹝你﹞认定我是你失去的妹子,我认定你是哥哥,两口同声当官去告理,一定断还归宗。”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九九回:“只要你果然官做大了,可以呈请归宗的。”
(4).物归原主。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七:“环为旧物,箭亦归宗。”
(5).犹归结。 谢觉哉 《三三制的理论与实际》:“一切都归宗于一点:民主习惯,遵守决议,不以私害公。” 郭沫若 《答教育三问》:“一句话归宗,让青年自由自在的发展便是最好的领导。”
嗣子還其本族本宗。
父死女歸,夫死婦歸,或婦人離婚後回娘家。
歸依而宗奉。
载请注明:转载自词典网 [https://www.ziciwang.com/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