乱臣贼子
学习:190 次 更新时间:2023-10-12 14:21:15
乱臣贼子,汉语成语,意思为封建时代指犯上作乱的臣子和忤逆不孝的儿子,也指造反作乱、危害国家的人。例句为“那个大阴谋家还在台上的时候,我爷爷就说他是乱臣贼子。” 该成语出自《孟子·藤文公下》:“孔子成《春秋》,而乱臣贼子俱。”用法有联合式;作主语、宾语;含贬义。 近义词为逆臣贼子,反义词为忠君爱国、国家栋梁。
乱臣贼子的拼音
拼音:luàn chén zéi zǐ 繁体字:亂臣賊子
词典解释
-
乱臣贼子
- 古指不忠不孝,心怀异志的人。后指破坏社会秩序的人 ministers or generals who rebel against their monarch or collaborate with the enemy; rebels and traitors
- 孔子成《春秋》,而乱臣贼子惧。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
乱臣:叛乱之臣;贼子:忤逆之子。旧指不守君臣、父子之道的人。后泛指心怀异志的人。
乱臣贼子出处
《孟子·藤文公下》:“孔子成《春秋》,而
乱臣贼子俱。”
使用例句
有贼不讨,则故君不得书葬,新君不得书即位,所以防
乱臣贼子,法至严也。
乱臣贼子是成语。
国语词典
亂臣賊子
-
違叛國君或父命,不忠不孝之人。
- 孟子.滕文公下:「孔子成春秋,而亂臣賊子懼。」
- 唐.韓愈.伯夷頌:「微二子,亂臣賊子接跡於後世矣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