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祧(tiāo)之祖,汉语成语,意为不迁入祧庙的祖先,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。例句有“高适达夫七古,与岑一骨,骈语之中,独能顿宕,启后人无限法门,当为七言不祧之祖。” 此成语出自《宋史·礼志九》:“今太祖受命开基,太宗缵(zuǎn)承太宝,则百世不祧之庙矣。”清代吴乔所著的《答万季野诗问》中也有提及。其用法偏正式,可作主语和宾语,寓意为创业之祖,近义词有不祧之宗、三皇五帝、开山祖师。
不迁入祧庙的祖先,一般指创业之祖。常用以比喻创立某种事业永远受到尊崇的人。 清 吴乔 《答万季埜诗问》:“至於 空同 ,唯以高声大气为 少陵 ; 于鳞 ,唯以皮毛鲜润为盛 唐 ,其义本欲振起‘中’‘晚’,而不知全无自己,以病为药也。然在今日,遂为不祧之祖,何也?”亦作“ 不祧之宗 ”。 清 黎庶昌 《<续古文辞类纂>序》:“ 曾文正公 略师 班氏 ,其文规恢閎阔,遂崒然直躋两 汉 ,况进於此者邪?故今断以 马 、 班 、 韩 、 欧 为百世不祧之宗云。”参见“ 不祧 ”。
载请注明:转载自词典网 [https://www.ziciwang.com/]